用户名:
密码:
[快速注册]  [帮助]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

京津冀一体开启产业发展新时代

来 源:中国建设报 作 者:佚名  日 期:2015-3-19 12:56:00

转眼间,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已经1年有余。1年来,京津冀在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都取得了不少成果,其中,以北京市动物园批发市场外迁为标志的产业功能调整更是成效显著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在规划区域产业化发展的新时代。

北京产业功能逐渐疏解

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之初,北京的去功能化、去产业化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,对此,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规划师袁贺说:从某种程度上看,京津冀一体化能否实现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京的去产业化、去功能化进程。

在过去1年间,北京的去产业化、去功能化进展顺利。去年制订实施《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》,关停退出392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,搭建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,推进53个产业转移疏解项目,拆除中心城区36个商品交易市场,实施128项污染防治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。

为进一步加快去产业化、去功能化进程,该市今年还将对目录进行修订,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产业发展。主要针对铸造、小家具等12个行业,计划就地关停退出300家污染企业,逐步清退镇村工业大院,并加快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区域性批发市场。

三地产业功能整合重组

北京逐渐疏解的产业功能何去何从?这些产业功能又如何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?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制订规划是无法解决的,最终还要靠市场需求来决定。

京津冀协同发展,不仅仅是将北京的产业功能疏解、转移,而是三地协同在高起点上谋发展求创新的机遇。产业功能疏解、转移、承接,京津冀区域产业调整的背后,是通过疏解北京产业功能,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,使京津冀成为一个经济有机体,并走上集约发展之路。

现在,京津冀三地正自觉、主动地融入产业发展链条,推进产业对接,形成上下联动机制,拓展区域发展空间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加速期,越来越多北京容纳不下、津冀又有需求的产业到津冀两地寻求发展之路。这对京津冀来说,无疑是三方得益的好事。

袁贺通过研究世界特大城市区域一体化特征发现,在特大城市产业功能外向疏解的过程中,人口疏解一般呈现出黏性特征,而企业疏解则呈现出跳跃性特征。即人口从特大城市向外疏解的距离一般集中在30公里~70公里范围内,而企业疏解则集中在60公里~120公里范围内。

企业向外疏解除了距离特征外,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重构的空间层次性。产业重构的空间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产业集群的空间层次性,即传统发达地区在一体化当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。二是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层次性,在一体化当中,一些高端的服务业,比如研发、金融业的总部倾向于向中心城市集聚,而生产制造业则倾向于向都市圈中的中小城市集聚。总之,还是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于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,因此,北京周边地区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制订相对优惠的政策,并提高管理水平,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吸引力,形成反磁力中心,吸引北京产业功能落地。袁贺总结说。

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吸引力

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地区吸引力最为有效的方法。区域基础设施对接是同城化初始阶段普遍采用的发展路径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李文波介绍说,对于中心城市来说,基础设施对接将促进回波效应,即从合作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、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。同时,也是降低产业成本、方便获取低廉生产要素、加速产业转移的有效手段,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合作地区的资源,加速中心城市的产业转型发展。

对于非中心城市而言,基础设施对接将在更大程度上刺激扩散效应,合作方将最大程度截留转移的产业,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、人才等。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使因生产成本选择而引起的区位劣势最小化,可以刺激本地区的发展,使其逐步赶上中心地区。

李文波认为,从长期发展来看,扩散效应将远远大于回波效应,因此,融入区域发展网络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有效手段。

在不久的将来,京津冀还将加快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,主要是推进金融市场、土地市场、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,并逐步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投资、产权技术研发、创业就业等政策体系。总之,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而规划的产业发展新时代正在开启。

标签(Tag): 京津冀一体化  编辑:admin_1 【打印文章】 【关闭窗口】
版权与免责声明

 凡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,必须保留、注明的稿 件来源,并自负法律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 
推荐文章
·习近平总书记指引雄安新区
·9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快
·北京市支持装配式建筑、绿
·住建部2019年继续推动
·2017年国家试点名单
·智慧城市与智能制造研讨交
·“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
·首批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集
·全球智慧城市论坛筹备会在
Copyright (C) 2013-2014 www.ibs98.com,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智慧建造网  电话:010-83215720 京ICP备14001603号-2 网站维护:软淘网